2016年电子竞技全媒体平台首次开启“年度人物”评选,我们希望找到这一年对电竞行业产生深刻影响的人。对电竞这种自下而上发展的行业,寻找一言九鼎的帝王式人物显然非常困难,因为每次发展都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从业者和爱好者合力推动的结果。
几经斟酌,我们的眼光聚焦在一个群体身上:迷妹。
对于迷妹,很容易给出一个大致群体扫描像:她们是女性,大多数年龄18-25岁之间,单身居多,家庭条件中产以上,生活压力不大。每次比赛,她们会举着闪闪发光的标牌,喊着口号,为明星的胜利而欢呼,失利而哭泣。
从外形看,迷妹是时尚、自信、靓丽的,但这并不是我们将她们列为“年度人物”的唯一理由。
真正的核心理由是,她们改变了产业。
迷妹涌入意味着电竞入口的拓宽
迷妹的壮大,首先得益于LOL和LPL良好的女性群众基础。
LOL游戏女性玩家比例相当高,而吸引女玩家的原因,之前本刊也做过很多探讨。LOL竞技性在淡化,休闲性在增加,游戏难度小,门槛更低,主色调采用更萌的粉红和蓝色系,适合女性入场。
越来越多的女性玩家加入,成为迷妹滋生的一大原因。背后则隐含了电竞产品的一条趋势:从重度到轻度游戏转型。
降低难度才能团结人民,这是任何竞技项目走向大众化的必由之路。世界公认最具观赏性的台球是斯诺克,但大众玩的最多是小桌黑8;所有篮球正式比赛都打全场,但街头篮球最多的永远是半场3对3。LOL代表了大众化、娱乐化的电竞产业发展方向,而迷妹正是这种生态结出的果实。
除了群众基础,LPL各大俱乐部粉丝建设的成熟,也是迷妹兴起的原因之一。
以前的电竞选手不注意自身形象建设,以不修边幅为荣,谈吐、举止与“明星”二字相去甚远。而在LPL,电竞明星身穿统一队服,谈吐有礼,营造更健康的职业形象。此外,俱乐部也有意识地引导和服务于这些粉丝。很多俱乐部都有专门的人员对接粉丝,不定期在qq群、微博等地方发布队员的日常动态。有些俱乐部还有专门的媒体日开放,让队员与粉丝当面接触。
另外,迷妹聚集的过程中,网络是一大催化剂。
网络时代前,粉丝团聚集要口口相传波浪式的向外扩散。而有了网络工具,就可以直接跨越空间距离,精准抉择,以最小的时间成本和空间成本把所有点聚集都一块。UZI应援团微博就有8万人,来自于全国各地。若是哪里有比赛,一声号召,几小时内就能组织起迷妹群体前往现场加油助威。
不一样的粉丝逻辑
和之前的粉丝比,迷妹有不一样的逻辑和心态。
天才需要土壤,优秀职业化不仅需要实力强大的选手,也需要职业化观众。电竞职业化这么多年,粉丝其实一直没有做好职业化的准备。
不职业体现在两种典型心态:狂热的民族荣誉,无所不喷的负面情绪。
众所周知,电竞这些年一直被污名化为“电子海洛因”。为了正名,电竞粉丝选择拉起民族荣誉感的大旗,将外战胜利者Sky等人捧上神坛。用“爱国主义”大旗回击质疑,以此作为自己投身电竞的心理基点。外战胜出就是为国争光,不许任何人质疑。失败,则踩到地上成为千夫所指。
这依稀让人想起三十年前的李宁,奥运夺三冠时万人空巷夹道欢迎。四年后兵败汉城,同一批人指责他为负国贼,有人甚至给他寄自杀用的绳子。
此外,许多粉丝喜欢将电竞作为负面情绪宣泄地。
他们看似喜欢明星,但实际上什么都喷:成绩不好要敲打,明星给游戏做代言要抵制,明星挣了大钱要酸,明星挣不到钱要鄙视,不是自己喜欢的明星要喷,不是自己喜欢的项目更要喷……
这两种心态都不利于电竞的稳定发展。因为他们根本没有产业健康的概念,只有自己的情感需求能否得到宣泄。
说他们是粉丝,不如说是伪粉丝。
与伪粉相比,迷妹的心态更利于职业化。
她们狂热的外表下,隐藏着一颗理智平和的心;她们也许游戏水平不高,玩的也不多,但追星的心态很欢乐。她们热爱对象从游戏转向了人,从爱国主义转向平凡细节。就算喜欢的明星没有获得世界冠军,她们一般也不会因此而破口大骂。就算夺冠了,她们也不会将其作为优越感来源。
电竞是她们生活的一部分,是日常生活的聚焦点,而不是宣泄口。这是一个重大转变,因为它表明电竞已经脱离网络的虚拟世界,成为现实生活的一个环节。
迷妹代表了粉丝经济运营的希望
对急需扩大影响力、提升商业价值的俱乐部而言,迷妹粉丝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。
首先,迷妹是具有风向标意义的粉丝。
迷妹热爱战队,成绩只是决定性因素之一,但绝不是唯一因素。她们就像寻找爱人,选中一个就很少转移。LPL联赛中排名靠后的OMG、GT等都有各自的迷妹团体。在弱队孤军奋战,长相帅气,拥有加分的第二技能,甚至队伍历史,都成为吸引粉丝的点。
迷妹忠诚持久有组织性,这非常引人注目,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,可能会带动另外一大批女性或男性玩家。这可以有效提升俱乐部与赞助商的议价能力。
其次,迷妹是一个能支撑产业的消费群体。
迷妹的消费能力很强,消费观念也与电竞圈之前不一样。如果说男性的消费逻辑是“这东西有什么用”,那么女性的消费逻辑就是“我高兴!”此前电竞圈属于男性消费逻辑,绝大部分与游戏产品本身有关。买游戏是为了玩游戏,而明星是玩游戏之后的副产品,产业链逻辑非常单调。就算备受肯定的游戏皮肤消费,它也属于游戏内产品。
迷妹的出现,极大扩展了电竞消费点。衣服、手办、零食、纪念册,只要是与明星有关的俱乐部周边,迷妹们就愿意花钱购买。
让热爱成为常态,让消费成为常态。上层建筑需要经济基础做铺垫,迷妹的出现显然让电竞行业头一次出现了形成消费闭环的可能性。
最后,迷妹提升了非垂直赞助商对电竞的兴趣。
统计表明,游戏电脑消费者的主力是男性,这与之前电竞圈的男性消费逻辑吻合。而像娃哈哈、可口可乐这类赞助商,女性消费者也能顶半边天。有迷妹群体在,更加顺滑的消费理念做支撑,意味非垂直厂商也能形成消费闭环。
2016年,粉丝们的爱好在走向多元化。和其他行业明星一样,电竞明星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爱好而已。由粉丝驱动的娱乐行业已是如日中天,迷妹们支撑的电竞行业也许就是下一个娱乐行业。
围绕迷妹的产业发酵才刚刚开始,最终结果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加乐观。
为了提醒行业记住这个重大变化,为了告别伪粉丝经济,为了强调迷妹这个粉丝群体独一无二的特性,我们特地将“迷妹”列为电子竞技全媒体平台2016年度人物。